欢迎访问温州商学院招生网!
Call us now:0577-86698888
新生导向节
瓯越文化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13 浏览:

1.温州鼓词

瑞安鼓词是使用方言的一种说唱艺术,为什么以瑞安方言音韵来演唱瑞安鼓词呢?一、 较之其它县区,瑞安鼓词之风尤盛。 二、 瑞安城关方

言喷口重,宜辨别;声调多变,富有音乐性。三、 瑞安城关方言音韵部少,这就使每韵部包含的字数多,善于表达内容及便于艺人记忆背诵。 瑞安鼓词的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

大词,宜唱经卷书。流传词目有<南游>,民间又称大词为“娘娘词”。清、郭钟岳的<瓯江竹枝词>:“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即演唱大词。平词,适合演唱以传书,小说编成的词目。瑞安古来习俗,凡村遇社日庙会,神佛开光,宗族宗谱,家逢寿诞,婚丧嫁娶,或夏日纳凉,或犯禁、争端认错等,总喜欢邀请鼓词艺人去演唱。村头巷尾,草坪中堂都可作场,多则连台数日,少者一夜即止,曲调文雅,赏心悦耳。演唱时,艺人把一张约1.5市尺见方的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月(),前围一幔。现在,一些艺人又在右面凳脚上挂堂锣,以增加音乐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签(筷子),敲奏琴、鼓、梆、锣(堂锣),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交代分明,神态掌握准确,人物刻划逼真,若非苦练,确实很难成功。瑞安鼓词以一演唱(单档)为主,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双档,习惯上称为唱“对词”。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档”,当然,也有“兄妹档”。70年代末,瑞安排练了以瑞安鼓词曲调为基础的鼓词剧《秋江赶船》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并进行巡回演出;鼓词剧<寡妇门前>,在1984年温州群众文艺会演中,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伴奏乐器: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后瑞安一个叫广全的艺人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举顺应了鼓词伴奏乐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内容特征:瑞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庭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瑞安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评()之分。表()用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评(),即表演者对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发表评议,人物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发内心情思,类似戏剧中的旁白。鼓词的韵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唱句;二、含句;三、数板句。唱句的句法结构以四三式的七字或或加冠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有时,为加强气氛,也运用五言、大言。唱句除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韵分: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只论平仄,不分阴阳,其中“先”部和“来”部,“歌”部和“由”部有许多字韵母收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借,其他不可借用。唱句中间换韵,以道白后换韵为好,也可以在唱句中直接换韵。唱句用韵避免连用相同字或同音字。唱句有表唱、人物唱之分,意义与表(),人物白相同。含句是词中人物韵白,有台引、定场诗、出场白等。其声韵要求和唱句同,句式不限于七言。念句可套用曲牌,如《点降唇》、《扑灯蛾》等,它的确良句式声韵按谱填词;不用曲牌的,可用戏剧韵辙。数板句大都采用三、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用韵平仄均可,一般押仄声韵。韵字要求同一声调,或上、或下、或入,一韵到底。数板句除两一韵的特殊用法外,中间不宜换韵。

 




 

2.南戏之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温州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南戏故里戏曲故里,其情形与雅典被称做古希腊悲剧的故里、建陀罗被称做古印度梵剧的故里,颇为相似,均与当地特有的风物人情、固有的艺术因子、宗教仪式、哲学思想以及市民娱乐需求息息相关。就温州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特殊历史地理,为南戏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偏处东南一隅,汉初为东瓯国,自东晋太宁元年建永嘉郡,至宋高宗建炎四年南迁温州一度成为首都,凡八百余年间,因远离战火,社会安宁,经济繁荣,人口迭增,与处于战乱中的北方形成鲜明的对照。继而,孙吴政权对南方实施开发;东晋南渡,先后任永嘉郡太守的名公除王羲之有待考证外,其余有谢毅、孙绰、刘怀之、王味之、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萧毅、王筠、丘迟等,他们的到任,给温州带来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时的温州,正如丘迟《永嘉郡教》所说控山带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隋文帝开皇九年废永嘉郡置处州,唐高宗上元二年又从处州分出置温州,温州更加繁荣。尤其是唐武宗会昌四年修筑的会昌湖韦公堤,使农业丰收,运输繁忙,海运直通日本等国,人口从隋代一万三百四十二户,增至四万二千八百十四户,计二十四万一千六百九十人。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作为文化娱乐的戏曲成了他们的迫切之需。北宋末年,宋室南迁,一度驻跸温州江心屿,大批宗室勋戚及文武大臣纷纷扈驾来温,大批教坊及各种艺人随迁而至,并在温州演出,对南戏的发展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温州盛行歌舞百戏,为南戏的诞生储备必要的艺术因子。早在周昭王时平阳已出了延娟、延娱两位舞女,有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之誉。东瓯王祭祀,必令巫祝以歌舞娱神。南北朝提倡笙、箫伴奏,至今尚留下吹台山箫台山大若岩丹霞山等遗迹。吹台山在府城南二十里处,上有王子晋吹笙台,邱迟曾到此山采琴材寄给吴兴柳文畅。箫台山在乐清,相传亦为王子晋吹箫之所,王十朋《箫台山》有吹箫人不见,台下想仙风之咏。大若山在永嘉县,林清源《大若岩》有时闻钟鼓鸣空山,箫台迴光日月白之咏。丹霞山原名白鹤山,在乐清,传王羲之曾访之,周邠《白鹤山》有玉箫声断人何处,千古烟云锁翠微之咏。其时兴采菱歌,谢灵运《盘屿山》有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之咏。唐代兴大曲,张子容任乐清令时,曾令奏大曲《梅花落》宴请孟浩然,有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之吟。百戏大兴,1985年出土于瑞安塘下龙翔寺三国墓青瓷百戏堆塑谷仓罐,肩腹堆塑舞乐杂耍乐人像凡33尊,内有叠罗汉、倒立、拳击、弄丸、滑稽、吹笙、操琴、奏琵琶、舞蹈以及观赏者鼓掌等各种场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见其时歌舞百戏之盛。

第三,温州是诗词之乡,为南戏的诞生作了文学与音乐上的准备。众所周知,中国戏曲说到底是诗剧,没有诗就没有戏曲。温州既能出诗,亦必能出戏。中国山水诗最早即出在温州,开山之祖是郡守谢灵运,留下《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等二十余首名篇。追随谢灵运诗风于温州留下诗作或名画的,唐代有张諲、僧辩光、孟浩然、张子容、张又新等,宋代有周行己、许景衡、刘安上、王十朋、林季仲、林景熙等,不一而足。涉及的山川有华盖山、松台山、谢池、孤屿山等一百多处。宋代著名词人,收入《全宋词》的有22位,其中温州籍的有王十朋、叶适等12人,任职或寓居温州的有楼钥等10人,南戏剧本的许多词牌,均可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众所周知,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南戏唱词音乐则出自词、曲,而下场诗始终用诗,可见诗词与戏曲关系之密。据胡雪冈先生《温州南戏考述》统计,《张协状元》除去已见于唐教坊曲、大曲等外,与唐、宋词调相同者尚有[满庭芳]、[小重山]、[绕地游]等36支。可见,南曲最初是由宋词结合温州及附近的里巷歌谣而形成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瓯俗多敬鬼乐祠,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为南戏的产生提供演出形式与场所。戏曲的孕育诞生,仅靠歌舞、故事、诗词、音乐等因素还是不夠的,因为它们各自独立,歌自歌,舞自舞,故事自故事,还是产生不了戏曲的,必须另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世界戏剧发生史已证明,这种特殊形式就是民间的祭祀仪式,如古希腊悲剧,是由酒神祭祀的仪式中演变出来的,印度梵剧最初也源于祀神仪式,中国戏曲也不例外,正如龙彼得《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所说: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成为戏剧。据《史记·封禅书》载,东瓯王庆寿,即安台立坛举行祠天神、上帝、百鬼仪式。自晋代开始,温州道教大兴,城内外的几百处山川大多成了迎仙送神的仪式场所。仪式离不开歌舞,以仙音、法鼓,配合步罡踏斗,俨然如戏曲之雏形,陈祖绶《敬书忠靖王传后》瓯城三月飨羔豚,志乘传为故事存。官礼乡傩原近古,土风社祭各酬恩可证,从传统的拦街福仪式中更可见其规模。祭祀仪式无处不在,凡生、死、病、老,都要举行相应仪式,温州滨海,渔民出洋前与回洋后,向例有迎神赛会仪式,祈涛风平浪静。所有仪式均少不了弹唱吹拉与歌舞故事表演,道士、和尚成了当然的乐师、导演与演员,当地村民便是观众。南戏正是在这种场合与氛围中诞生并发展的。

此外,永嘉学派的先进文化思潮也为南戏的产生作了思想准备。该学派创始于北宋后期,先行者有北宋的周行己、许景衡等人,至南宋中叶而完成,集大成者为叶适,与南戏的产生、成熟过程几乎同时。永嘉学派的种种主张亦无不通过南戏舞台予以折射,至少有三个方面影响南戏的产生与发展:一是批判腐败,提倡事功,对包括富易交贵易妻在内的各种丑恶行径进行抨击,同时提出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等经世致用之策,以实现救国利民的理想,因而促使南戏创作《王魁》、《赵贞女》、《张协状元》等批判类的负心戏;二是主张通商惠工,提倡扶持商贾,促进南戏创作《司马相如题桥记》、《苏小卿月夜泛茶船》、《朱文太平钱》、《郑将军红白蜘蛛记》、《兰蕙联芳楼》等所谓经商戏;三是反对理学教条,提倡民本关怀,叶适就认为婚姻无非是人的一种欲望与本性,属于人性范畴,可与相合。这些主张反映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上即出现诸如《崔莺莺西厢记》、《东墙记》、《墙头马上》、《王月英月下留鞋》等大量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的南戏剧目。

总之,南戏故里是温州,而不是其他地方,至少有上述客观因素。同时也不得不提及它的主观因素,即温州人好为人先的性格。因为时至北宋末年,内容简单、形式僵化的宋杂剧、诸宫调、唱赚等古剧,早以不符合温州人的情感与观感,渴望有一种崭新艺术形式以满足审美需求,因而熔歌舞、科白、音乐为一炉,以搬演一个完整长篇故事的综合艺术永嘉杂剧即应运而生,从而开辟了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特别辉煌的新纪元,南戏故里,名至实归。

 

3.非物质文化遗产

614日,非遗传承人何建伟正在做纸扎工艺品。

当日,温州市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拉开帷幕。现场有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共秀绝活。该活动涵盖温州市11个县(市、区)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项目。同时也是温州市近些年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一次集中展示活动。据了解,此次活动包括温州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百人百工百技展演、传统医药项目名医坐诊、温州市提线木偶展演、非遗学堂体验等多项活动。

 

点击返回:   第三届新生导向节

您可能还会感兴趣:   地域选择

国家森林城市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五水共治

数学家的摇篮

永嘉学派

人民生活

风味小吃

城市区划

自然环境

名胜风景

市树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