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植于东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作为我国的十大名山,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雁荡山于1982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名胜区之一, 近年来又相继荣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称号。
雁荡山方圆450公里,有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550多处景点,其中东南部风景荟萃,“二灵一龙”(灵峰、灵岩、大龙湫)更被称为“雁荡三绝”。三顾雁荡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咏叹到:“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灵峰景区日景耐看、夜景消魂,每当夜幕降临时,诸峰剪出片片倩影,“雄鹰敛翅”、“犀牛望月”、“夫妻峰”、“相思女”等形神兼备,而与之相关的美丽传说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游览过灵峰夜景的人无不对其“一景多变,移步换形”的独特景观赞不绝口。灵岩景区则被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这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如若说灵峰使人情思涌动,那么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而灵岩景区内在200多米的高空进行的“飞渡”表演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眼球。大龙湫景区内的大龙湫瀑布落差197米,为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大龙湫在空中、潭底幻成两条龙,腾飞翻卷,变化无穷。清人袁枚曾赋诗曰:“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二灵一龙是雁荡的精华所在,而三折瀑的奇异幽深,雁湖的锦山秀水、显胜门的雄伟壮观,仙桥的仙乡人寰,羊角洞的道家文化都是不容错过的。
雁荡山-夫妻峰
子景点:
图 一1
马鞍岭与东岭之间,古称西内谷。谷中有水名锦溪,源于大龙湫,注经行峡沿筋竹涧入清江而归海。据说谢灵运当年探幽筋竹涧,终未能上溯入山,错过了和大龙湫邂逅的机会,不然,雁荡开山祖师未必轮得到洋和尚诺巨那来当。龙湫宴坐雨濛濛,这是一种福分。即使你家住黄果树,不看大龙湫也是一个遗憾。别的瀑布只是瀑布,而大龙湫是龙。因风作态真下袅娜两百米,谁能比得?四时朝夕阴晴雨雪它有多少种姿态谁又能说清?所以与大龙湫结生死缘的诺巨那始终不留一言,而无数世俗文人饶舌到最后,还是由清代诗人江湜的一句话作了总结:欲写龙湫难着笔!
大龙湫,落差197米,为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大龙湫在空中、潭底幻成两条龙,腾飞翻卷,仪态万千,变化无穷。筋竹涧属于峡谷段落,因涧内生长筋竹而得名。它上连经行峡,下入清江。全长4.15公里,两岸峰峦夹寺,树丛茂盛,涧内清幽静谧。锦溪穿行于涧中,时而奔腾湍急,时而静如止水,从而形成悬瀑飞泉,形成初月,峡门、葫芦、漱玉、下培、菊英、连环十八个深浅不一的潭,潭之间有浅滩、夹谷、陡垒。水流清澈,岩石错落分布于水中,水面桥体众多,多用水泥仿树干,仿竹枝建成,也有用长条岩石布成的石蹬步,以期与环境和谐,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岩正当其中,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但人又怕沉静太过,于是就有“灵岩飞渡”的准杂技表演。其实,灵岩也有许多奇巧的景点,如天窗洞、龙鼻水、小龙湫、玉女峰、双珠瀑等,只是都被藏掖到隐藏处去了。人皆知藏拙,不知藏巧更须具一副手眼,灵岩知此中三昧,才成其为博大。龙鼻洞,有“雁山碑窟”之称,计有历代摩崖碑刻80多处,为文人墨客拜谒之地。飞渡艰,在高200余米、宽200余米的空中,缘绳渡涧,并表演翻跟斗、飞翔等动作,堪称一绝。灵岩,像一座三层画楼,底层之灵岩寺、小龙湫,中层之龙鼻洞、天窗洞,上层之卧龙谷、双珠谷,各有声色,皆有独到之处。
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雁荡山最华美的乐章之一。沿鸣玉溪而上,山腋两壁,危峰乱叠,溪涧潺潺。日景耐看,夜景销魂。每当夜幕降临,诸峰剪出片片倩影,“雄鹰敛翅”、“犀牛望月”、“夫妻峰”“相思女”……一一显灵,形神兼备,令人神思飞翔,浮想联翩。
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东来的游客一抬头就能看到蒲溪西边那叫做接客僧的巨岩。接客僧是雁荡山中形象最为逼真生动同时也最具象征意味的肖物拟人景点,它把我们导入一种佛教的氛围,这种氛围在危楼九叠的观音洞里达到了顶点。
其实,与其说灵峰是佛地毋宁说它是仙乡,这并非因为紧挨佛家的观音洞还有一个道家的北斗洞,而是灵峰四周诸多青峰苍崖轮囷郁盘,绕出一方如梦如幻的胜境。灵峰的峰崖又最会态,所谓“移步换形”,尤其是在月夜,会令人生出许多绮思。
“灵峰夜景”遂成为万口争说的绝景而进入导游的保留节目单,而高妙的佛地仙乡也随之走近了世俗世界。灵峰与灵岩、大龙湫并称“雁荡三绝”。
显胜门是由两面崖壁对峙而形成的“石门”,又称“仙胜门”。此门高达200米左右,两门相隔仅10余米,素有“天下第一门”之称,为雁荡山“门”之冠。两壁陡立,直上云霄,气势雄伟磅礴;门内绝壁四合,森然环侍;脚下涧水铮铮,境极幽邃;抬头仰望,顶壁复合,仅留一线,“非中午夜分,不见日月”。
明代王绾在《游石佛洞》中云:“仰视巨石两两数丈,上覆复合,中空一线仅尺许,入可数百步,如丹阙开阖于层霄飘渺中,曰显胜门。”徐霞客在《游雁荡山后记》中说“以路芜不能入”,可见当时道路险峻。章纶墓是安葬明代礼部尚书章纶的陵园,为乐清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墓葬之一。陵园中心是条石甬路,其中有一段是用18个方形石头和33个圆形石头垂直排列而成,表十八层地狱三十三重天。道路两侧古树参天,从外到里对称分布着石虎,石羊、石马、石人,显得庄严肃穆。章纶墓建于明代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1988年新建“章忠毅公章吴通谱诗碑”,1990年,重建石碑坊。章纶生于1413年,正统三年(1438)乡试中举,次手春闱得会魁,殿试中二甲三名进试,六年授复位方出狱,并提升为礼部侍郎,被誉为“忠节名臣”。成化十二年(1476),辞官回乡。1483年去世,被宪宗皇帝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有《章恭毅公集》存世墓前的楹联“铁骨埋为泉下土,石肠化作冢中央”,正揭示了这一代忠臣坚贞不屈的精神。
三折瀑是造物主玩弄的一个迷藏,它居然瞒过了徐霞客的眼睛,直到本世纪才向人展露真容。名山如名著,就这般能予人以不断发现的惊喜。在雁荡山众多瀑布中,三折瀑最为奇异,其中尤以中折瀑为极致——雁山第一胜景。据说包藏中折瀑的是冷却了的火山口,火与水如此相克又相生,竟造就了天地间的一种奇观。瀑分三折天上来,自属高远型风景,然而就在近旁,一条叫做初月谷的峡谷却显示了雁荡山幽深的一面,此谷把气象万千的雁荡山第一名嶂铁城嶂抱的怀里,藏藏抱抱反而把境界廓大了。“藏”是雁荡山的一种绝技。
三折瀑其中中折瀑高120余米,状如珠帘,阳光穿之,彩虹飞动,令人叫绝。其背景涧谷,学术界存有“火山爆发口”之说。它被誉为“雁山第一胜景”。
羊角洞景区是雁荡山斜逸旁出的一个支脉。在归宗雁荡以前,它以自己的名字——方山。久而为世人所知,它的一系列洞文化教育和其他建筑因而充满了道教和巫风的气息,是雁荡山八大景区中最具中国民间宗教文化色彩的地方。这一景区由羊角洞和双龙谷两部分组成,合计不过3平方公里,是雁荡山面积最小的一个景区,然而峰、嶂、洞、瀑、潭、湖一应俱全,又最近大海,俯仰呼吸之间,尽是天风海雨潮声蜃影。但是有了雁荡山,羊角洞只能虚怀避席,做雁荡山的一个精致的影子。
羊角洞是道家养性修真之地。又名一洞。而羊角洞的得名有三种之说:一.因洞口形似羊角;二.因洞内右侧有一羊角井;三.洞外右前方有一羊角岩。三种形象都极为逼真。羊角洞位于海拔450米高的方岩上,洞高9米,宽18米,深13米。洞内建有玉蟾宫,宫名是有洞口右侧有一巨石形似蟾而来。而该殿是有木制四檐的结构,连接左侧的两层的方丈楼和藏经楼。而正中洞内的岩壁上凿有一个高2米,宽6米,深1米的石窟,从左到右依壁雕凿七尊神佛:老子、原始大尊、灵宝天尊、杨老令公、杨老令婆、杨七郎和开山祖师陈体阳。其造像为坐式,体积略大于真人,仪态端庄,容相各异,颇见匠心。寺内右侧有清宣统二年铸的铁钟。且在羊角洞左右侧山岩下建有六洞,分别供奉宋代杨家七将,俗称二洞至七洞,各洞内香火甚旺,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羊角洞是道家养性修真之地。又名一洞。而羊角洞的得名有三种之说:一.因洞口形似羊角;二.因洞内右侧有一羊角井;三.洞外右前方有一羊角岩。三种形象都极为逼真。其位于海拔450米高的方岩上,洞高9米,宽18米,深13米。洞内建有玉蟾宫,宫名是有洞口右侧有一巨石形似蟾而来。而该殿是有木制四檐的结构。及连接左侧的两层的方丈楼和藏经楼。而正中洞内的岩壁上凿有一个高2米,宽6米,深1米的石窟,从左到右依壁雕凿七尊神佛:老子、原始大尊、灵宝天尊、杨老令公、杨老令婆、杨七郎和开山祖师陈体阳。其造像为坐式,体积略大于真人,仪态端庄,容相各异,颇见匠心。寺内右侧有清宣统二年铸的铁钟。且在羊角洞左右侧山岩下建有六洞,分别供奉宋代杨家七将,俗称二洞至七洞,各洞内香火甚旺,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一道芙蓉溪串起了古今两个湖:雁湖和芙蓉湖。“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于此……”那高山顶上的湖使雁荡山得到了一个别具神韵的名字,也给游人心里添了一片浩淼的碧波,由于终成涸泽,它又成为他们心中难圆的一个梦。寻梦的人们只找到一片云海,以及壮丽的日出和日落。其实水还在,西大瀑依然矫健,梅雨瀑照样潇洒,西石梁洞前的芭蕉还绿。雁湖景区的锦山绣水,最宜乐山乐水者蓑衣斗笠随意徜徉。在这里你绝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而是人与自然的神交契合。当你悠然神会时,便觉雁湖依然春水拍天,而下游的芙蓉湖也刹那涨了。
西石梁大瀑是一条隐于壁立高崖内的悬瀑,瀑高约160米,仅次于大龙湫,为雁荡山第二大瀑布。它在一条东西向沟谷的西侧,溪流所在的沟谷沿北西向发育,下蚀到一个流纹岩单元的上部流纹岩单元的上部流纹层时,形成西石梁大瀑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云:“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岩山第二流也。”西石梁瀑附近还有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孙科所题的“幽泉”二字,还有蒋叔南所题的诗刻,瀑前溪石上的“西石梁大瀑”五字,字大盈米,笔粗气壮,有奔放豪迈之气 。梅雨瀑是从崖上凌空下注的悬瀑,崖山削立百米,环而成壑,两岸如门。清人梁祉游过梅雨岩后,写诗一首:“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满地莓苔鹿逐迹。”前两句所写的景色今犹在,后两句,随着西外谷公路的开通,游人逐渐增多而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黑龙洞是一平卧式洞穴。 洞内巨石垒垒,两侧嶂壁夹峙。有流水在巨石间穿梭,或流淌、或盘旋、或下坠,水声淙淙,清亮可爱。洞底处聚有一小潭水,潭水碧绿,有一巨石立于潭侧,将潭面隐去三分之二,倍显清幽。
雁荡山最北端的仙桥景区,传说是仙人王子晋骑鹤飞临之地。此间许多景点都跟这位飞仙有关:仙桥、仙亭、仙人洞(北石梁洞),吹箫峰,仙亭山,丹灶岩,石棋枰……一百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山山水水间无不氤氲着清彻骨髓的仙气。溪叫仙溪,湖叫龙湖,湖中有琼岛仙山,跳崖而死的贞女叫仙姑,她藏身过的石窟叫仙姑洞。佛可敬,神可畏,仙可亲。仙是人渴望超越自身的产物,是升华了的人。所以仙境实即人境。碇步穿水,竹径通幽,天上人语,云间鸡声,说仙乡说人寰都无不可,“桃花源”里的农夫,在山外人看来便是神仙。
北石梁洞是一天然洞穴,又名“仙人洞”。洞顶有龙岩、狮子岩、鲤鱼岩、玉兔望月等景致,还有一泉水飞落而下,泉清味甘。洞内建有木构的大殿三间和住房,厨房数间。殿内供送子观音、如来佛祖、财神和文曲星。
200年前,施元孚在《雁荡山志》中还没有记载洞内有建筑物。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才开始建立“仙洞寺”,仙洞寺早已荒圮,现在的洞内建筑为1989年所建。
相传王子晋吹箫桥上,曾憩息于此,故将此洞命名为“仙人洞”。
仙姑洞是一个曲尺型的奇洞。洞内有三层砖木石结构的建筑,主要用于从事道教活动。二楼设有三块石碑,皆为清代所刻。左右为风景碑,中间的刻有大清光绪二十二年的一道圣旨,题为“钦旌贞烈 李姑碑记”,封李玉莲为贞洁烈女。据传,清朝咸丰辛酉年(1861),台州临海李公岙的女儿李玉莲姑娘,避难于洞中,在同治甲子年(1864),为反抗土寇的强抢而投崖殉身,死时趺坐如尘,神情从容。光绪帝知此事后,下旨封她为“贞烈”,后来人们尊她为“仙姑”,并改称此洞为“仙姑洞”。在她殉身的地方建仙姑墓。仙姑洞内翠壁丹崖别开化境,外则层峦叠嶂峭壁万仞,洞下不远处有仙姑墓。因年月久远,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三楼香烟袅袅,中供三清祖师,右侧塑仙姑像。此洞开于宣统元年,咸丰年正式开发。
据传,清朝咸丰辛酉年(1861),台州临海李公岙的女儿李玉莲姑娘,避难于洞中,在同治甲子年(1864),为反抗土寇的强抢而投崖殉身,死时趺坐如尘,神情从容。光绪帝知此事后,下旨封她为“贞烈”,后来人们尊她为“仙姑”,并改称此洞为“仙姑洞”。在她殉身的地方建仙姑墓。
仙姑洞内翠壁丹崖别开化境,外则层峦叠嶂峭壁万仞。洞下不远处有仙姑墓
实用信息:火车:从杭州火车东站出发至温州或乐清火车站,然后有直达的公交至景区。
汽车:雁荡山旅游汽车站位于响岭头的雁荡宾馆旁,每天7:00、14:00雁荡山和杭州汽车东站之间有直达高速巴士对开,全程350公里,基本上走高速公路,车程5小时。咨询电话:0577-62156053
内部交通:旺季时到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二灵一龙”)都有绿色小巴可达,满10人即开,价格非常便宜,可在104国道雁荡车站(白溪)路口坐车。
自驾车:从杭州出发上杭甬高速公路,至上虞后转入上三高速公路,至三门后再转入甬台温高速公路,最后在甬台温高速公路的雁荡出入口下高速按公路指示牌即可到达北雁荡山。
开放时间:早上无限制-18:00
中雁荡山于一九八九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名白石山,道书称“白石洞天”,唐天宝初曾改名为“五色山”,宋时称为“白石岩”或“道士岩”,又雅称“玉甑”。据清人施元孚《白石山志》载:“山在温州乐清之茗屿乡,以其石色皆白,故名之”。宋李少和开山后,太宗曾书“第一山”三大字赐之,今玉虹洞口摩崖字迹犹存。
中雁荡山地处乐清市西南10公里,距温州市区20公里,南靠瓯江七里港区,北邻北雁荡山景区,西倚楠溪江风景名胜区,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从其南缘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子景点:
西漈是中雁的一个华彩乐章。以奇峰怪石为主的众多景点沿涧对列,东西绵亘达五里之长,令人目不暇接,堪称天然画屏。西祭的峰岩姿态万千,肖物拟人栩栩如生,可媲美北雁,而水木清华气韵静穆亦为他处所少见,因而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谓雅俗共赏。西祭结构之美也令人叹止:自东向西,八折瀑起笔遒劲,足称“凤头”;西龙街至浴牛潭一段为主体,内容丰富,神气饱满,不愧“猪肚”;眼看山穷水尽之际,却见峰回路转,把一个桃花源般的石门胜境突然推到你面前,看这最后的一笔“豹尾”来得多绝!
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是中雁的骄傲。有了这三个湖,中雁在和别的名山比美时才显得底气十足。湖山如画,最平常的山和湖搁在一起时都会顿然容光焕发,何况是中雁那种翠黛般的山和碧玉样的湖!三湖的柔美,湖畔诸峰的秀美,势拔五岳的玉甑峰的壮美,这众美荟萃交融的湖山胜概,人间能得几回见?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这三个人工湖把当年谢灵运“千顷带运堤,万里泄长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妙在这种包含功利目的的人巧,竟能和天工完美地熔于一炉。——三湖可谓天人同构山水之美的一个范例。
(又称盖竹洞)是中雁荡的一段“引文”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当中雁荡还叫白石山的时候,它的大名早已载入宋代道书《云笈七签》,被尊为“天下第十九洞天”。作为道都胜地,杨八洞有一种浓厚的神话仙语氛围,单从那彼此套连的八个洞府的名字:宝光、观音、透天、透海、龙滚、八仙、混元、玉蟾,即可见一端;而满山谷的松风竹韵,更使这种氛围得到了强化。杨八洞还以岩石胜,其石拟人象物一一酷肖,充满民间的谐趣,毕竟杨八洞在人间而非天上,因此,不妨把它看作是中雁荡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杨八洞景区
刘公谷是中雁荡山最外围的一个景区,它和杨八洞分处于一山的两面。这个斜立的小峡谷得名于当地历史上的一们贤吏的姓氏,这位贤吏的德政之一是组织开挖了一条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运河。这个景区的不少带神话色彩的景点都跟这位历史人物有关,因而充满了一种温罄的人文意味。刘公谷的自然景观也自有特色:石桥横亘,匹练高悬,而更多的潭、岩、洞、瀑种种景观则深藏不露,或仅微现一角,远望颇似一幅意境悠远的国画山水立轴。又最近平原市廛,谁都可以一脚踏进去,立地成为画中人。
凤凰山在白石镇西南两公里,属中雁荡山的外围景区。此处两山夹峙,势若凤凰展翅,境内岩峦重叠,林壑秀美,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点多达数十处,其中鹰嘴、板障、穿鼻三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而尤穿鼻岩为最。此岩凌空拔起五百余米,与道士岩(玉甑峰)遥相呼应,俗称“道士岩影”。山麓绿水绕村,平畴远铺;山上曲径通幽,花香岛语;林间古寺隐约,云烟飘忽,兼得田园和山林趣味。此景区粗看似属闲笔,但若少此一笔,中雁便不免减色。对于中雁,它是一个不错的铺垫,一个精彩的预告。
东西漈二为玉甑峰的两翼。西漈以峰岩取胜,东漈则以瀑潭见长。东漈有溪名东龙街,迂回潺援七里,串连了一系列各擅胜场的碧潭:钟潭、连珠潭、小龙潭、梅雨潭、莲花潭,穿插于这些碧潭之间的是浣纱瀑、马尾瀑、梅雨瀑……其中梅雨瀑和梅雨潭乃东祭的点睛之笔,风光之美绝胜仙岩之梅雨潭。中雁好水多在三胡、东祭二景区。三湖明净妩媚,体现了水的静态美,东祭则呈示了水的流动活泼之美。中雁有此动静皆美的水态,与其山容相映衬相扶持,自然格外光彩照人。
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中雁荡最早的山志干脆就叫《玉甑峰志》,可见玉甑峰在中雁七大景区中的地位之重。“路从飞岛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玉甑峰高耸云天,一峰独出,万峰伏首。唯这种孤高才使登临者产生“目空一切”的震撼,玉甑峰也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雁荡山的主心骨,而中雁的一切峰谷云水有它来结构,方不至于散漫无归。高还罢了,这峰的上截又有一个美奂美仑、畅旷无伦、洞中套洞的玉虹洞,而峰的极顶更有一个岗峦起伏的山水小世界,如此鬼斧神工,真深不可测!
实用信息:景区门票:开放时间:8:00—17:30
配套设施:停车场面积11678M2,车位300余个。
特色推荐:山珍野味特别多,如野杨梅,野猕猴桃,山笋等等。
温馨提示:原始森林有毒生物很多,千万不能离开主游步道,以免受到袭击。
交通指南:
1、温州望江路码头渡船至欧北码头、乘车到白石镇中雁风景区。
2、火车站(新南站)乘白象、柳市、乐清专线到白石镇中雁风景区。
3、温州黄龙小区专线车直达白石镇中雁风景区。
4、乐清市区、柳市镇、北白象镇有公交直达中雁风景区。
灵水位于乐清市城北乡,东连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梅溪文化村,西邻中雁荡山风景区,北接永嘉楠溪江,从市中心北行近5公里的桃源口,有摩崖石刻“寻得桃源”4字,为进入灵山的大门。因山体呈现“灵山”字形而得名,境内有黄檀洞、龙台、双秦、灵山顶、水飞谷五大景区,总面积32.87平方公里。景区的最大特点就是景随水而活,水随景而灵,它的灵魂在于水,素有一灵三奇五龙之称。多年来灵山被掩盖在雁荡山的光芒之下“养在深闺人未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灵山以其“古、灵、秀、绿”的特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古村落黄坦硐历经600年的风雨依然保存着古老而完整的建筑;灵山的水形态各异又充满充满灵气;灵山漫山遍野的翠林绿野以及绿油油的梯田景观更是让久违了乡野气息的都市人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
乐清湾被称为金色海湾,是国内外罕见的海上牧场,盛产各种鱼、虾、贝、蟹类,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之一。乐清泥蚶、清江牡蛎、鲨鱼加工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我市为“中国鲨鱼加工基地”、“中国泥蚶之乡”,命名清江镇为“中国牡蛎之乡”。除此之外,乐清湾还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水禽、徙禽种类繁多,有苍鹭、大白鹭、赤颈鸭、黑嘴鸥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其中黑嘴鸥为极度濒危鸟类,全球仅存5000余只,而乐清湾发现的就有3160只。乐清湾既是乐清人的财富之湾,又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新近推出的集海上观光、休闲、垂钓、品鲜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渔家乐”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来做一天渔民,体验海上捕鱼生活。以海上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已成为时尚
东塔在乐清市乐成镇东皋山顶。北宋熙宁间(1068—1077)九牛山尖古塔被雷震圮,邑令葛逢以“青龙有声井邑兴”迁建于此。
原塔院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县令赵彦晖、袁采续行修建,五十年代拆毁。塔高约18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平斗拱。平座为平砖叠涩,挑出甚浅,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式柱,明间壶门,次间雕佛像,塔砖上舍钱题记颇多。造型壮美,为“萧台八景”之一。东塔高耸海空,时见云烟缭绕,数十里外就可望见。元李孝光《东塔云烟》诗云:“海月四更多塔去,天风万里擘松开。烟消日出无人到,独自看云山上来。”名士登临游览颇不乏人,今塔下路旁还刻有“王梅溪读书外”等字样。该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9年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